欢迎您光临口岸网 | 专业服务,快速便捷,信息安全,售后无忧。
口岸网
城市切换
当前位置:
查资讯
海量干货、攻略、一键查询
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风险管理办法(海关总署第271号令)
来源:海关总署 | 作者:zjick.com | 发布时间: 2024-09-06 | 55 次浏览 | 分享到:
本办法旨在规范海关风险管理工作,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,促进对外贸易便利化。海关将通过收集风险信息、进行风险评估和处置,防范进出境的各类安全风险。办法强调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,提升风险管理的智能化水平。海关及其工作人员需对知悉的各类信息保密,并依法落实数据安全保护责任。办法还规定了风险信息的收集渠道、风险监测方式、风险评估和处置措施,以及重大安全风险的应急预案。本办法自2024年12月1日起实施,废止了2001年发布的《出入境检验检疫风险预警及快速反应管理规定》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风险管理办法(海关总署第271号令)


(2024年7月30日海关总署令第271号公布 自2024年12月1日起实施)


  第一条 为了规范海关风险管理工作,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,促进对外贸易便利化,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》等有关法律、行政法规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、参加的国际条约规定,制定本办法。


  第二条 海关为防范进出境交通运输工具、运输设备、人员、货物、物品的禁限管制、口岸公共卫生安全、国门生物安全、食品安全、商品质量安全、税收安全、侵犯知识产权风险以及其他进出境安全风险,开展风险信息收集、风险评估和风险处置等风险管理活动,适用本办法。


  第三条 海关风险管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遵循防控并重、分级分类、协同共治的原则。


  第四条 海关加强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,推进风险信息共享,依托信息化系统开展风险处置,统一下达指令,提升风险管理智能化水平。


  第五条 海关及其工作人员对风险管理过程中知悉的国家秘密、商业秘密、工作秘密、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负有保密义务,依法落实数据安全保护责任。


  第六条 海关根据风险管理工作需要,可以通过下列渠道收集风险信息:


  (一)实施风险监测;


  (二)政府部门信息共享;


  (三)有关单位和个人提供;


  (四)通过公开渠道获取;


  (五)购买第三方信息服务;


  (六)开展国家(地区)、国际组织间信息共享;


  (七)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。


  第七条 海关可以采用制定风险监测计划、设立风险监测点等方式实施风险监测,持续、系统地收集风险信息。


  第八条 海关收集风险信息,可以依法查阅、复制或者要求有关单位、个人提供与进出境交通运输工具、运输设备、人员、货物、物品有关的资料,询问有关单位和个人,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。


  第九条 有关单位和个人发现其经营、代理或者所有的进出境交通运输工具、运输设备、货物、物品存在进出境安全风险的,应当及时向海关报告相关风险信息,并采取适当措施主动控制、降低或者消除风险。


  进出境人员发现本人存在进出境安全风险的,按照前款规定办理。


  第十条 海关根据收集的信息和在进出境监督管理过程中获取的其他信息,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,运用科学方法,识别危害因素及其发生的原因,评估风险的危害程度、发生可能性、发展态势,并对风险水平作出评估结论。


  第十一条 海关开展风险评估,可以组织内部专家实施,也可以委托具备相关资质或者能力的外部专家、专业机构实施。


  接受委托的外部专家、专业机构对风险评估过程中知悉的相关信息依法承担保密责任。


  第十二条 海关根据风险评估结论,结合单位和个人信用状况、行业和进出境活动特点等因素,就风险处置作出管理决策,采取与风险水平相匹配的处置措施,实施分级分类处置。


  第十三条 海关根据风险评估结论,可以依法采取与风险水平相匹配的以下一项或者多项风险处置措施:


  (一)调整核验单证、查验、检查、稽查、核查等监督管理措施的项目和频次;


  (二)调整合格评定程序、检疫措施、担保标准;


  (三)批准、暂停或者取消向我国境内进出口特定货物的相关资质;


  (四)允许、限制或者禁止进出境交通运输工具、运输设备、人员、货物、物品进出境;


  (五)暂停、不予办理或者恢复办理海关手续;


  (六)发布、解除风险预警或者向相关部门通报;


  (七)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。


  第十四条 海关根据风险评估结论,可以在海关系统内发布风险警示通报,向相关单位、公众发布风险警示通告或者公告,或者向其他政府部门、境外国家(地区)政府部门、有关国际组织进行通报。


  第十五条 海关采取风险处置措施时,可以依法就特定风险要求进出境相关单位和个人提供证据,证明该风险不存在或者风险较低。海关经审查,认为相关证据能够证明该风险不存在或者风险较低的,可以调整风险处置措施。


  第十六条 因科学认识、评估方法、信息等具有局限性,评估结论未能准确反映危害因素及其发生的原因,或者评估结论不能完全反映风险水平的,海关可以基于当前评估结论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。


  海关根据前款规定采取处置措施的,应当积极收集风险信息、改进评估方法,减少风险评估结论的不确定性,调整风险处置措施。


  第十七条 海关根据风险管理工作需要,制定重大安全风险应急处置预案。


  当境外或者国境口岸发生重大安全风险事件,可能对我国境内造成影响,暂不能确定发生原因、危害程度、影响范围的,海关可以启动应急预案,依法采取必要的紧急处置措施。


  第十八条 有证据表明风险水平发生显著变化的,海关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再评估,并根据评估结论及时调整相应风险处置措施。


  海关对风险管理活动有效性进行评价,根据评价情况持续改进风险管理体系。


  第十九条 海关会同有关部门建立风险联合防控机制,协同开展相关风险信息收集、风险评估和风险处置,共同维护进出境安全。


 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海关总署负责解释。


 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2024年12月1日起施行。2001年9月25日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号公布、根据2018年4月28日海关总署令第238号修改的《出入境检验检疫风险预警及快速反应管理规定》同时废止。